第八届河北省舞蹈比赛 邢台学院3个剧目 获一个一等奖 三个二等奖

2025-10-12 18:09:189376

精彩舞蹈

背后是枯燥的重复、无数汗水

台下的无数汗水,才有了舞台上的完美呈现。

《一抹红》这一剧目,时长7分钟,19名同学参演。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头戴银饰、身着红衣的舞蹈演员们翩翩起舞。她们不断变换舞姿和队形,表现苗族女子的美丽。“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剧目,我们是学演。”王甜羽同学说,她们通宵达旦地训练,舞蹈服的裙摆上都是铃铛,有的动作要跪在铃铛上,一天下来,膝盖肿了,还有淤青,也没感觉到苦。

指导老师赵珈溪严把细节,为了让19名同学的动作能够更加完美,常常用一节课只矫正两个8拍的动作。“确实很磨人,一遍一遍、反反复复。”王甜羽说。

邢台学院舞蹈学专业的很多同学是高中时期才接触舞蹈,基本功基础相对薄弱。“为了弥补不足,必须反复磨炼。”赵珈溪说,在教学中,她也意识到,更详细地分解动作,一点一滴地给同学们灌输舞蹈的理念,同学们才能接受。

很多同学也清楚自己的“短板”。大四1班同学郑良军,是师生们公认的“学霸”。“可以说,他是‘住’在舞蹈教室里。”指导老师卢江波说,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保安经常需要“赶”他回宿舍。

郑良军的天分并不高。“我跟腱短,身体先天条件一般,并且高中阶段才接触舞蹈。”郑良军说,大学期间,每天高强度训练,身体累但心不累,他觉得呆在宿舍就是“浪费生命”。大一、大二年级,郑良军加强基本功,同时系统学习舞蹈作品,感受舞者的精髓。到了高年级,他在舞蹈中的思考。

“动作是舞者对生活的理解,我常常是脑子里有概念,可总觉得肢体表达上不到位,于是就拼命地练习。”郑良军说,沉浸在舞蹈中的感觉,很纯粹。

在获得一等奖的学演剧目《勇士的歌舞》中,郑良军用他的肢体展现藏族男人的彪悍、热情。这个剧目从开始排练,到走上学校舞台、全省舞台,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同学们有良好的基本功,才能在这么短时间排练好剧目。”卢江波老师说。

“三个舞台”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素养

舞蹈学专业日常训练教室在邢台学院体育馆一楼。每天21时是闭馆时间,保安师傅每次都要再三催促,这些练舞的同学们才依依不舍离开教室。

“与很多从小学习艺术的同学不同,我们的很多同学是高中时期为了升学,突击学习舞蹈。他们基本功相对薄弱,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努力向下走。”卢江波老师说,大学选择舞蹈学专业,就是选择了与汗水为伴。

良好成绩的取得,与老师们的教导分不开。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学院提出“三个舞台”的概念,即:班级活动小舞台、校园活动中舞台、社会实践大舞台。鼓励学生由小及大,逐步积累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舞蹈学专业提出“512”教学改革方案,即基础知识与技能强化5学期、实习实训1 学期、综合能力提升2 学期,重点强化实习实训。

大三年级同学罗振辉说:“去年上半年,在实习实训中,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在湖南张家界黄龙洞景区给游客舞蹈演出,一开始每天演出两场,后来观众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演了6场。”半年的演出,锻炼了他的舞台感觉,基本功也越来越好,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了。

音乐学院副院长吕杰介绍:“大学四年,我们要培养舞蹈学生专业技能日臻完美,意志力品质更加坚强。”

师长期望

同学们的舞台越来越大

近年来,在第十七届省大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省“太行山文化节”、“红歌颂太行”群众合唱大赛开幕式,还有本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大型合唱音乐会、邢台抗震救灾50周年纪念晚会、邢台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上,邢台学院舞蹈学专业同学都贡献了精彩的演出。在接地气的本市“欢乐邢襄大舞台”百场惠民演出上,同学们给邢台市民带来了美的享受。

邢台学院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东风说:“首次参加河北省舞蹈大赛,好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是平时师生们教学相长、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学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结果。”

班级的舞台、学校的舞台、邢台市的舞台、全省的舞台,同学们用他们的舞姿,一点点展现青春的力量。更大的舞台,等待着他们。(图片由邢台学院音乐学院提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